□本報記者方化禕李中華李宜鵬
  “你是援疆幹部吧?你的錢我不能要!”12月1日,一位援疆幹部在新疆哈密打車,去河南援建哈密前方指揮部,開車的維吾爾族師傅說什麼也不收錢。細問之下,原來這位師傅剛剛搬進河南援建的幸福安居工程,兒子在河南援建的雙語幼兒園裡上學。雖然這位援疆幹部堅持付了錢,但這次經歷讓他心裡暖暖的。
  2010年6月以來,我省共派出援疆幹部178名,另外還有367名短期支醫、支教人員以及800多名工程技術施工人員。這1000多名援疆的河南人,在距鄭州2500公里以外的哈密地區默默奉獻著,無私的情懷,拉近了兩地人民的距離。
  在哈密採訪的一周時間里,我們從不時看到的“河南援建”的石碑上,從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朋友綻開的笑容里,從不少活動現場“感恩河南人民”的橫幅和標語上,時刻感受著這種互助和諧的融融暖流。
  借援疆大業架融合金橋
  哈密處在絲綢之路的綠洲之上,跨越天山南北,天藍地闊、瓜果甘甜、氣候多變,自古就有“小新疆”之稱。
  河南到哈密距離遙遠,中間還隔著幾百公里的浩瀚戈壁。然而,兩地自古就頻繁往來,機緣巧合牽手不斷。老家洛陽偃師的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求經曾在哈密講學;在我省郟縣等很多地方,現在還生活著許多古時移居過來的西域人的後裔。
  近代以來,“走西口”的河南人定居落戶哈密的更多。據哈密河南商會統計,哈密50多萬人當中,就有七八萬河南人。除了人員交往血脈相融之外,河南和哈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更多的相通之處。
  2010年,中央安排河南由對口支援新疆阿克蘇地區轉為支援哈密地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十三師,打開了河南和哈密深度交流的大門。
  河南省各級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援疆大業,提出了科學援疆、全面援疆、真情援疆、務實援疆的理念。對援疆幹部提出的要求是:視哈密為第二故鄉,把各族人民當親人。
  “省委領導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我們強大的後盾。”哈密地委副書記、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王新偉多次說,河南參加援疆的,決不是只有178名援疆隊員,或1000多名在哈密工作的同志。我們只是1億河南人民的代表,實際上,1億河南人民都在援疆!
  讓基層得實惠給群眾添福祉
  當我們驅車行駛在哈密地區一市兩縣和兵團十三師所在的茫茫戈壁時,眼前會不時閃過大棚、水庫、幸福安居小區和新建的學校。同行的援疆幹部一次次指給我們說:“看,這是咱河南援建的!那也是咱河南援建的!”
  記者來到兵團十三師沙棗泉農場,遠遠就看見戈壁灘上的一片碧波蕩漾的湖面,湖邊上刻著“河南援建”四個大字。一位同志告訴我們,別小看了這一座小型水庫,在中原地區它不算什麼,(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但在這裡,它是方圓百十公里最大的水庫。它會聚了坎兒井的泉水,形成了至為金貴的水面,成了吸引大項目落地的聚寶盆。
  河南援疆體現了“群眾第一、民生優先、基層重要”的理念,實施的援疆項目中民生項目占90%。富民安居、定居興牧、設施農業、水利設施等12個事關民生的重點項目被列為援疆工作的重頭戲。
  實際上,截至今年10月底,河南援疆資金已撥付14.27億元,占5年援疆17.64億元任務的80.9%,為“五年任務,四年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僅以2012年為例,全地區富民安居、定居興牧、棚戶區改造共開建9000多套,河南援疆資金9610萬元,平均每套補貼1萬多元;
  21個雙語幼兒園、鄉鎮衛生院等社會事業項目,計劃總投資1.99億元,河南援疆資金1.73億元;
  7個農村人畜飲水、水利等基礎設施項目,計劃總投資1.6億元,援疆資金6306萬元;
  4個食用菌種植、食品儲藏等科技項目,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援疆資金2100萬元……
  3年的援疆資金,就這樣融於哈密的民生項目之中,天山南北的廣袤大地上,哪裡的農牧民急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哪裡就有河南援疆的印跡。也許,有人說,投向民生項目的資金,有些可能看不到外在形象,表現不出河南援疆的成績。對此,河南援疆人有堅定的認識:哈密現在需要的是事關各族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民生項目,而不是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雖然少了些鮮艷奪目的標誌性工程,但河南的支援只要能讓哈密各族人民安居樂業,農牧民新房上的一塊磚,農牧民增收中的一元錢,都能化為矗立在各族人民心中的豐碑。
  責任在磨礪中提升心靈在融合中升華
  長期在哈密的援疆隊員,在享受這裡藍天白雲、潔凈空氣的同時,更多時間卻要感受它的另一面:這裡的年降水量僅有33毫米,蒸發量卻達3000多毫米,濕度只有10%多一點。新鄉援疆幹部鄭援越任副書記的伊吾縣,號稱“每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最大風力曾達到17級。他告訴我們:在這裡“最大的挑戰是乾燥,最大的敵人是寂寞”。幾乎每一位隊員都有過流鼻血等經歷。
  面對極端的氣候和難以適應的環境,帶著對家鄉親人深深的思戀,援疆隊員們剋服了種種困難,就像戈壁灘上頑強不屈的胡楊,在這片熱土上扎下了根,他們的工作有聲有色,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有帶著母親來援疆的醫生張大明,吃住在水庫工地帳篷的水利專家趙永光,還有經常下井排查隱患的煤炭專家張家紅……
  一位援疆隊員這樣介紹胡楊生存下來的一個秘訣:只要氣候條件適合,胡楊的種子在6秒鐘內,就可以吸收夠供它發芽生長的水分,不會浪費一次機會。河南來的援疆隊員同樣沒有浪費一點時光,而且在許多崗位上作出了出色貢獻:中醫專家劉鎖超,利用兩年多的時間,把哈密地區醫院只有幾張病床的中醫科室,發展成了擁有幾層樓的“院中院”;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的援疆醫生鄭文鬱,為了能為哈薩克群眾深入診治,在短短一年時間里,就學會了簡單的哈薩克語。
  更為可貴的是,河南援疆的幹部在艱苦的環境里鍛煉了意志,錘煉了黨性,也提高了內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位援疆隊員坦言,以前在河南談國家、談民族,感受的是歷史、是自豪;如今在新疆談國家、談民族,感受更多的是責任、是使命。有一個普遍的現象是,經過3年的歷練,幹部們普遍更單純了、更沉靜了、更專註了,很多同志寫起了詩,書寫對大美新疆和老家河南的熱愛,書寫自己的牽掛、抱負與使命。
  三年援疆路,一世新疆情。3年河南援疆,深深影響和改變了哈密。在援疆項目之外,我省還促成產業援疆項目82個,協議金額700多億元。通過教育、旅游、醫療等專業技術人員的傳幫帶,一批批哈密本地的專業技術人才正迅速成長。
  一個個民生項目,一次次產業落地,一段段援疆故事和深厚友誼,都在化作河南、哈密人民聯繫的橋梁,成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偉大進程中的豐碑。③5  (原標題:河南援疆:把豐碑樹在人民心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l74slaad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